ERP是针对物质资源管理(物流)、人力资源管理(人流)、财务资源管理(财流)、信息资源管理(信息流)集成一体化的企业管理软件。一个由 Gartner Group 开发的概念,描述下一代制造商业系统和制造资源计划(MRP II)软件。
1、第一阶段:从生产计划出发,将物料需求区分为独立需求和非独立需求,并分别加以处理。
2、第二阶段:MRP解决了企业中的物流问题,但却没有涉及到相应的资金流动问题,因此造成了数据的重复输入和不一致性等弊病。
3、第三阶段:从而产生出采购、库存、计划、生产制造、质量控制、运输、分销、服务与维护、财务管理、人事管理等多个具体项目。
1、超越MRPⅡ范围的集成功能:
包括质量管理;试验室管理;流程作业管理;配方管理;产品数据管理;维护管理;管制报告和仓库管理。
2、支持混合方式的制造环境:
包括既可支持离散又可支持流程的制造环境;按照面向对象的业务模型组合业务过程的能力和国际范围内的应用。
3、支持能动的监控能力,提高业务绩效:
包括在整个企业内采用控制和工程方法;模拟功能;决策支持和用于生产及分析的图形能力。
4、支持开放的客户机/服务器计算环境:
包括客户机/服务器体系结构;图形用户界面(GUI);计算机辅助设计工程(CASE),面向对象技术;使用SQL对关系数据库查询;内部集成的工程系统、商业系统、数据采集和外部集成 (EDI)。
1、体现对整个供应链资源进行管理的思想
2、体现精益生产、同步工程和敏捷制造的思想
3、体现事先计划与事中控制的思想
1. 缺乏规划或规划不合理;
2. 项目预准备不充分,表现为硬件选型及ERP软件选择错误;
3. 实施过程控制不严格,阶段成果未达标;
4. 设计流程缺乏有效的控制环节;
5. 实施效果未做评估或评估不合理;
6. 系统安全设计不完善,存在系统被非法入侵的隐患;
7. 灾难防范措施不当或不完整,容易造成系统崩溃。
1. 系统运行集成化
2. 业务流程合理化
3. 绩效监控动态化
4. 管理改善持续化
ERP 把客户需求和企业内部的制造活动以及供应商的制造资源整合在一起,形成企业一个完整的供应链,其核心管理思想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体现对整个供应链资源进行管理的思想;二、体现精益生产、敏捷制造和同步工程的思想;三、体现事先计划与事前控制的思想。
ERP 应用成功的标志是:一、系统运行集成化,软件的运作跨越多个部门;二、业务流程合理化,各级业务部门根据完全优化后的流程重新构建;三、绩效监控动态化,绩效系统能即时反馈以便纠正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四、管理改善持续化,企业建立一个可以不断自我评价和不断改善管理的机制。
ERP 具有整合性、系统性、灵活性、实时控制性等显著特点。ERP 系统的供应链管理思想对企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是企业在信息化社会、在知识经济时代繁荣发展的核心管理模式。
1.面向销售,能够对市场快速响应。它将供应链管理功能包含了进来,强调了供应商、制造商与分销商间的新的伙伴关系,并且支持企业后勤管理。
2.更强调企业流程与工作流,通过工作流实现企业的人员、财务、制造与分销间的集成,支持企业过程重组。
3.纳入了产品数据管理 PDM 的功能,增加了对设计数据与过程的管理,并进一步加强了生产管理系统与CAD、CAM 系统的集成。
4.更多地强调财务管理,具有较完善的企业财务管理体系,这使价值管理概念得以实施,资金流与物流、信息流更加有机地结合。
5.较多地考虑人的因素作为资源在生产经营规划中的作用,也考虑了人的培训成本等。
6.在生产制造计划中,ERP 支持 MRP 与 JIT 混合管理模式,也支持多种生产方式(离散制造、连续流程制造等)的管理模式。
7.采用了最新的计算机技术,如客户/服务器分布式结构、面向对象技术、基于 WEB 技术的电子数据交换 (EDI)、多数据库集成、数据仓库、图形用户界面、第四代语言及辅助工具等。
秀友百科词条内容均由网友提供,仅供参考。如发现词条内容有问题,请联系管理员。